科技支撑“油田”蜕变,东营盐碱地油菜丰收忙
近日,北方冬油菜进入集中成熟收获期。由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共同承担的强耐盐碱油菜选育及应用课题,于6月8日,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耐盐碱抗寒抗旱油菜新品种现场观摩会”上传来消息,继去年甘蓝型油菜试种成功以
近日,北方冬油菜进入集中成熟收获期。由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共同承担的强耐盐碱油菜选育及应用课题,于6月8日,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耐盐碱抗寒抗旱油菜新品种现场观摩会”上传来消息,继去年甘蓝型油菜试种成功以
这个变化影响了大概14亿人。以前的沙漠,现在成了好地。盐碱地也能养鱼了。戈壁滩上的温室里,种出了水果蔬菜。这些都让外面的人,对中国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日前,在陕西蒲城半干旱区中度盐碱地油菜50亩连片示范田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迎来丰收,经行业专家开展田间评价,一次性机械实收亩产达312.23公斤,创中度盐碱地油菜单产纪录。据悉,在2024年冬季至202
中国是盐碱地面积大国,位列世界第三,总面积达15亿亩,具备开发种植潜力的面积约有5亿亩,盐碱耕地超过1亿亩。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沿黄河上中游灌区、东北松嫩平原、滨海四大类型区,其中西北和东北地区面积最大且连片分布。这一片曾经被视为农业“禁区”的土地,如今正成为
6月7日,在陕西蒲城半干旱区中度盐碱地油菜50亩连片示范田里,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响起,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迎来丰收——经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组织来自青海、陕西、湖北、江苏等地科研及推广部门的行业专家开展田间评价,一次性
一辆电动三轮车驶来,第四疃镇王庄村的种粮大户王永胜迎了出来。“王叔,你家小麦的亩穗数大约60万穗,亩产量估计能有700公斤。”说话的是张凯烨,作为中国农业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她也是曲周绿色增粮科技小院群负责人。日头下,张凯烨黑里透红的脸上汗水涔涔,“小麦
“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中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引领支撑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江苏沿海地区是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也是长三角区域重要发展带。加快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省委、省政府“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内容,也给省沿海集团挑大梁、走在前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和丰富“省级沿海开发主力军”“省级
2003年,张春银创办的江苏省盐城绿苑盐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苑公司”)由滨海县水利局招商引资,租赁了当地1700亩盐碱荒滩涂地,进行自主研发耐盐碱新品种作物培育。
无棣县佘家镇盐碱地众多,当地因地制宜,以提供政策、技术帮扶等措施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种植效益,还带动了更多的群众致富增收,如今当地1000多亩金银花迎来了收获季。
6月13—14日,以“掘金新菜‘蓝’”为主题的2025西北(甘肃)盐碱地改良与冷凉蔬菜高产发展大会将在甘肃武威盛大启幕。
我还告诉您,别光看长势,咱还得看药效,这里种出的中草药主效成分竟然超过药典标准2倍以上。原来几乎寸草不生的重度盐碱地,咋就成了“中草药宝库”呢?
仲夏时节,“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走进甘肃景泰县,探访这片曾被盐碱“侵蚀”的土地如何在科技与创新中重焕生机。
“这片滩涂地原本土壤含盐量达到1.3%—1.8%,达到极重度盐碱地标准。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就是通过科技手段,将盐碱化土壤变为中药材种植健康土壤。”研究团队负责人,华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良丹教授告诉记者,2024年,团队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人民政府合
“这片滩涂地原本土壤含盐量1.3%—1.8%,达到极重度盐碱地标准。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就是通过科技手段,将盐碱化土壤变为中药材种植健康土壤。”研究团队负责人,华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良丹教授告诉记者,2024年,团队与曹妃甸区政府合作建设“千年药林·百
阳春三月,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顺泰生产区一望无垠的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正茁壮成长。一架架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将雾化的药肥均匀地喷洒到麦苗上,为夏粮丰收筑牢基础。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盐城市射阳盐场,东部距离黄海仅5公里,因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地势低洼、四周环水,一度
经过7年持续改良,600亩盐碱地可以种植番茄了。5月29日,听闻这个消息,记者来到兵团八师石河子总场六连,走进种植户夏云龙的地里一探究竟。见到夏云龙时,他正认真察看半个月前移栽的番茄苗长势,只见一株株番茄苗嫩叶舒展,长势甚好。
农田染新绿,水稻插秧忙。走进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沙圪堵村的田间,到处可见繁忙景象。伴着插秧机隆隆的机声,秧苗从秧盘上依次滑落插入田间,嫩绿的秧苗间隔有序、排列整齐,透出勃勃生机。
我手中拿的呀,就是一株甘草,去年6月份种下,生长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它所含的甘草苷的成分,就已经超过了药典的标准。
草木灰在村里被传得神乎其神,可菜地里撒着撒着就发现不对劲,虫子没少、果子没大,地倒是越种越板结。今天咱就扒开这层"天然肥料"的遮羞布,看看哪些说法是坑人的把戏。